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邀請專家鑒評,國內首個“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”在大成食品公司率先運用,並向社會免費開放。大成食品公司是肯德基、麥當勞等企業最大的雞肉供應商之一,消費者通過微信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,可以看到從農資、農場、到食品初加工、深加工的全部過程;及產品用料、出欄、加工、檢驗等各個時間點;人員可追溯到養殖人、品管負責人、獸醫等,可保證溯源的真實可監控(10月7日《新京報》)。
  對於食品安全溯源體系,公眾其實並不陌生。早在1997年,歐盟為應對“瘋牛病”問題就開始建立並使用該系統,隨之在全球其他很多國家得到了普及。事實證明,食品溯源體系能夠理清職責,明晰各方責任,對強化食品行業自律,提升食品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可以說,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好壞,也成為一個地方和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標尺之一。
  最簡單的例子,便是在超市購買一隻雞蛋,通過掃雞蛋上的二維碼,便可知道雞蛋產自何時何處,並具體到某隻雞。一旦出現了問題,就可以及時找到責任主體,迅速作出應對措施,既可以避免“無因之主”造成的維權難,又可以統一召回而控制隱患。關鍵在於,有了明確的責任主體,意味著企業將為食品安全風險承擔後果,使之對安全持以敬畏並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生產。
  國內食品安全事件呈現出高發態勢,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,由於國內整體上食品安全追溯技術體系建設滯後,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,很難實施有效跟蹤與追溯,進行控制和召回,造成企業的責權利沒有實現統一,既不利於實現事前質量控制,又不利於實現事後追溯,從而給制假售假提供了空間。因而,要實現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質的提升,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就成為當務之急。
  從上海“福喜”事件來看,時下的食品安全監管水平,依然跟行業發展一樣,處於相對粗放的狀態,不僅各種食品安全的標準很低,難以達到國際水平,而且各種監管技術也相對滯後,比如技術監測的能力難以適應形勢,還有食品溯源的缺失,導致責任難以釐清,對企業和食品行業缺乏促進力。作為食品安全保障的一個基礎性體系構建,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從“從夢想落到現實”,需要儘快實現破局。
  國內首個“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”在大成食品公司率先運用,雖然屬於企業的“自選動作”,然而在時下的環境下,卻具有破冰效應,如果再輔以政策上的引導和規範,勢必會產生擴散和效仿效應。再加上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,使得首個“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”可以獲得極為廣泛的道德認同,並刺激消費層面的巨大熱情。可以預期的是,在整個行業的競爭中,具有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的企業將會占據主動。在投入和效益實現配比後,企業會對社會責任更加重視,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  (原標題:評論:首個"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"的破冰價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13diif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